林鹤洲想起自己年轻时,第一次外出游学时的事情。
当时的他不过十五岁,得中秀才,真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意气风发的自己,只带着一个书童就出门了。
结果,游学的路上并不顺利,他们遇到了贼,身上的银钱被偷。
最后,为了不被饿死,他提出给人代写书信,这才活了下来。
第一次游学他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切实的了解了底层百姓的疾苦……意识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
现在想想,若自己真的什么都给学子们打点好了,那他们外出游学确实会错失许多珍贵的经验。
“子润,你说得对,是老夫着相了。犹记得老夫当年第一次外出游学时,见证了许多的事,从中学会了许多书本上不曾学到的知识,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若一切都替学子们打点好,他们无非就是换了一个地方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罢了。
这般游学,还不如不游学,就踏踏实实留在府学中学习。”
江白立马接过话茬,“然也。子润,你继续说说你的想法,你以为哪些人适合外出游学?”
“外出游学者,一:年纪不能太小,同样年纪不能太大。
二:外出游学要指定一个大致的方向,最好是几人同行。这么做比较安全,且能够互相督促、勉励彼此,不至于疏忽了学习。
三:外出游学者外出前,需要想清楚自己外出游学的目的。
至少满足这三点,方能让他们外出游学。至于剩下的学子,依旧需要留在府学中学习。”
“同样的留在府学中学习的学子们,需要制定自己的学习规划,哪些人立志科举,哪些人准备另谋出路。
我们针对学子的不同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做到因材施教。”
江白忽然道:“在府学中苦读的学子们自然是奔着功名而去的。”
张泽深邃的眸子,看向了江白和林鹤洲,“非也,人是很复杂的,先前的选择,不代表他们会一直死磕一件事。”
“所以,我需要两位先生配合。两位先生是当世的大儒,学识渊博,辨人、识人的本事,是子润拍马都赶不上的。
子润在此,恳求两位先生帮我这个忙,帮我探一探府学这群学子们的想法。”
“啧,这才是你此行的目的,只抱来一坛子山月白,就想让我们二人为你忙前忙后,你小子当真是狡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