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学习的笔墨纸砚,还是得各自家里出。
大家对收女学生有微词。
但是林向安提出来的,便也不好说啥。
林向安人品学识的名师,求都求不来,谁还敢说啥。
这消息告知两族亲戚后,纷纷不少人把孩子送来。
知道林向安这边还收女孩子,林冬香便亲自找了林向安,把女儿、儿子都送过来读书。
林向安直接通过了。
给他二人便利,免费入学。
林春花这边也想送孩子去上学,只是自家没有符合年纪的孩童。
旁人亲戚倒是有,就是不收。
经过简单挑选,总共收了24名学生。
18名男学生,6名女学生。
因为是由安平粮行提供的资金,后经商议,便将族学改为安平义塾。
林向安在乡下教学后,冯辰也常常过来,请教功课。
安平义塾的宗旨与寻常私塾不同。
不单是学习背诵经文,读四书五经,更是讲求“”经世致用,忠勤为本”。
启蒙阶段仍以传统蒙学为基石。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用来识字、启蒙伦理与历史观念。
《幼学琼林》则帮助学生积累典故,了解自然与社会常识,打好谈吐与写作的根基。
然而与别处不同,林向安特意增加了实用内容:
简单算术、乡土地理。
等到十二岁后,学生要通过考核,开始分流。
一部分走科举之路,继续攻读经史子集;
一部分转向经商所需的实用学问,如算账等。
至于女学生,除蒙学课程外,还会额外学习记账、管家之道与女红。
十日一休,课程安排参照了现代学校的课表。
林向安直接从薛掌柜的文澜书铺,进了大批启蒙书籍。
新私塾尚未建好,男女生暂时同堂,但以竹帘隔开。
二十四个孩子一个人难以兼顾,他便让冯辰暂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