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中文网

三五中文网>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434章 安平义塾(第5页)

第434章 安平义塾(第5页)

二十四个孩子一个人难以兼顾,他便让冯辰暂任助教。

几日下来,冯辰发现林向安的授课,与寻常夫子大不相同。

他不像一般夫子那般板着面孔,非常严肃,反而很亲和。

教认字时,不只是逐字讲解,还会穿插历史故事与自然常识;

讲到一些行为规范时,会用故事场景演绎。

学生们,常常在笑声和游戏里学会知识。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还设立了“印章奖励”。

每日表现最好,获得奖章最多的,可或得小零食。

而积累的印章达到一定数目,在半年内还能兑换文房四宝、书籍等物品。

一年下来,若印章最多、考试优异,学生还能获得喜报和特别奖赏。

冯辰看在眼里,心里暗暗羡慕:

原来上学竟可以这么有意思。

更让他意外的是,课堂并不限于书房。

林向安常带着孩子们走出屋子,去田间观察庄稼生长,或去水车边研究其运作。

鼓励他们大胆提问、自由讨论。

既培养了学习兴趣,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看着这一幕幕,冯辰忍不住想:

若当年自己也遇到这样一位先生,定然会天天乐意去私塾,再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

林向安用了半个月时间,一边教学,一边总结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

这时候的私塾教学,常常带来非常鲜明的个人特色。

但林向安不希望这样。

于是,这半个月他刻意去摸索、沉淀,力求建立一套可复制、可延续的规范流程。

在他看来,启蒙绝不仅是识字和背诵道理那么简单。

这个阶段,更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与良好习惯。

让他们在学习中主动去观察、敢于提问、懂得思考,而不是死读圣贤书、完全不接触现实。

人的天赋终究有限,但方法和技巧却能弥补不足。

大多数孩子甚至还没到拼资质的地步,若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未来的路就会宽得多。

正如古人所说,“格物致知,学以致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