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的无人机,要在保持高性能的情况下,拥有大白菜一样的价格,如此才能寻找占领技术高地,抢占最大份额的市场。
其实,当前这片市场是空白的,因为还没有人搞出能投入市场的产品,美国佬还在磨他们的第一型无人机“先锋”系列呢。
要知道,东大的全球鹰远程无人侦察机已经服役了。
李干与项目组、部队验收组、厂家人员等人,携带了一批无人机开赴西北大漠进行试验。
在广阔的大漠上,一辆在战场上缴获的T-54坦克被当成了靶子。
项目组的技术人员操作手持式无人机,从10公里外的距离展开攻击,这种是采用无线控制的穿越机,飞行速度高达260公里的那一款。
它本身就是一枚炸弹,有5公斤的战斗部。
穿越机准确命中了T-54的顶部装甲,尽管不足以完全摧毁目标,但让目标暂时失去战斗力是没有问题的。
随即,分别使用了有线控制、智能控制两种机型进行了十几次测试,皆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当即,李干现场组织定型会议,当场通过定型,要求厂家进行批量生产,优先生产单兵使用的各类无人机、穿越机,优先装备到部署在边境地区的陆军合成部队。
他将手持式穿越机命名为“突击”系列。
他现场对工程师们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提升攻击能力,总重量要控制在17。5公斤之内,这是单兵负重的极限,第二,提升杀伤力,意味着要对采用的炸药以及战斗部,是需要再进行改进和设计的。
最终的目标要做到,让每一个步兵战斗小组手里面都有一种能够远程攻击敌方装甲目标的武器。
一个步兵班有四个战斗小组,一个连有10个战斗班,按照一个战斗小组配备一架来计算,一个连就得40架。
合成营有五个战斗连,那就是200架。
东大陆军有多少个合成营?
这个数量绝对是惊人的,而且,突击穿越机将会是军中装备数量最多的飞行器。
如果单价不能压缩到2000元(当前货币价值)以下,突击穿越机不具备如此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能力。
采取智能控制模式的是突击3型,这是最贵的型号,这会儿的造价超过2万元,只能装备给一些特殊部队,如特种部队、伞兵部队、侦察部队之类。
李干联系了何卫东,要求他在第10集团军里组建无人机试验部队,探索无人机的作战方式。
作为老朋友,何卫东一口答应下来。
当年反击战中,何卫东是边防71师的师长,陆军改革后,他主动要求担任新组建的第71山地合成旅旅长,现如今,他已经是第10集团军的参谋长。
第10集团军有两个山地作战合成旅,是陆军中最为擅长山地作战的部队,一直驻扎在西北地区,也是自反击战以来,参加战争最多、作战经验最为丰富的部队。
这支部队承担着防御苏联、印度两个方向的重任,人员和武器装备都是最为优良的。
集团军下属的第一支陆航部队,就是在该军组建的,旅级架构,配备七十多架各式直升机。
而这仅仅是开始,按照编成要求,第10集团军要装备700多架各式直升机,真正给步兵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