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侯听闻自家儿子居然主动买书、研学,不禁暗暗欣慰。
尤其当有人前来探听格物坊的消息。
有的想打听内情,有的想结交合作,也有别有用心者。
问的人越来越多,连武安侯本人都起了好奇心。
当初郑佑说要开铺子做买卖,他只当儿子是学赵泽,图个新鲜。
随手拨了八百两银子当学费,心想就算赔光,只要郑佑能学到东西,了解人间疾苦,磨练心就行。
后来听说儿子缺银,也没来伸手要钱,反倒把自己屋里值钱物件拿去典当。
不过武安侯一面让管家留意着,偷偷将东西赎回,一面暗中留意铺子进展。
他却因公务繁忙,也未深究。
直到有同僚当面夸他儿子能干、铺子生意极好。
再后来,连京中几位达官都提起郑家公子有见识。
他这才让管家来回话,方知那所谓的铺子,竟是如今京中最火的格物坊。
那一刻,武安侯由最初的随意纵容,到暗自惊叹,再到有分寸地支持,
最终化为儿子背后最坚实的倚靠。
既不出面干涉,也默默撑腰。
当他弄清这一切后,心中对林向安的看法,彻底变了。
自家儿子几斤几两,他最清楚不过。
能折腾出如今这番声势,靠的可不是郑佑那点灵光,而是林向安。
原以为那安平粮行已是他本事的极限。
没想到换个行当、换个思路,竟还能闯出更大的名堂。
有人还笑,说他一个举人经商,有辱斯文,一身铜臭气。
可下一刻,他就能开坛讲学,讲起榫卯、论及工理,连京中那些清谈名士都要频频点头称赞。
这样的人,已不是精明二字能概括的。
武安侯心中暗叹,自家儿子啊,这回是真交了个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