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的好,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就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区别所在,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生活方式等等造就了南北的差异。
一个更向往智慧,一个偏向追求掠夺和杀戮。
而当智慧的那个不忌惮于掠夺和杀戮,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就有点顶不住了。
就像现在,契丹人就成为了大唐扩张疆域的牺牲品,只是这个牺牲品没什么自觉,他们也过惯了在两个大国之间左右摇摆,挣扎求存的日子。
牛羊战马是交给突厥人还是唐人,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没有任何区别,谁强大他们就倒向谁,只要别像室韦人那样,想把他们从自己的草原上赶走就行。
这一次被大唐连敲带打,契丹诸部彻底伤了元气,以他们的恢复速度,几十年都别想再闹什么幺蛾子了。
这还是室韦人不会南下的前提下,如果室韦人再次南迁,大唐和突厥又袖手旁观的话,契丹人很可能会被室韦人吞掉。
而当年帮助契丹人赶走室韦人的阿史那多闻,如今正蜷缩在辽泽北部的扶余城左近,已来到了生死攸关的时节。
可契丹人此时却向唐人献上战马牛羊,如果不是唐人没有征召契丹人参战,不然他们还会竭力派出部族中的勇士,跟随唐人一起作战,去攻打曾经帮助过他们的阿史那多闻。
…………
辽东城这里,四月末的时候已然整军完毕。
五月初,徐世绩和李年在朝鲜起兵的时候,右武卫大将军,寿阳县公,辽东路行军总管薛万彻下令全军启程北上。
在头衔上就可以看的出来,朝廷授予了薛万彻统领辽东诸路人马的全权,徐世绩要是来的及时的话,同样要归于薛万彻麾下听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薛万彻也没指望徐驸马能千里迢迢从朝鲜带兵及时赶到,跟大军主力汇合。
大军在辽东城中军议之时,他和众将相商,大家一致认为,此战当速战速决,这种用兵策略不在于敌人如何如何,而在于唐军此时的实力。
有了契丹人供给的战马,连突厥东方汗汗帐也不得不拿出一部分牛羊来供给唐军征战之用。
没有了后方的掣肘,后勤又很通畅之下,也就谈不上太多的战略战术了,唯有速战速决而已。
而此时的唐军当中,可谓良将云集。
起兵之时,薛万彻令程名振率五千骑为左军,寻相率五千骑为右军,裴行俭率三千骑为前锋。
左骁卫将军苏定方率三万步卒,以马代步为中军。
户部侍郎,辽东路行军副总管张公瑾率一万步卒,同样以马代步统筹大军后勤诸事,再加上各部当中的高句丽人,契丹人向导,附从等,近六万大军浩浩荡荡扑向扶余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