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按时还,那就累加计算利息,也就是利滚利。
不仅如此,如果一次没按时还就要罚银十两。
老孙头前十个月咬牙按时还,可是到了第十一个月,实在还不上了。
其时,他已经还了胡记质铺一百两,但按照胡记质铺算,利息加罚息,还欠他四十四两,而且利息还在累计生成。
胡记质铺的打手们天天去他家闹事,恐吓老孙头及其家人。
老孙头没有办法,只好又向赵记质铺借四十四两高利贷还胡记质铺,也是二分利,也是等额还款。
但这没有完,老孙头为了还赵记质铺钱,又向王记质铺借钱,也是二分利,也是等额还款。
结果,他的负债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周山听到这里,想到后世一个名词:以贷养贷。
脱口而出:“这是以贷养贷,老孙头也不想这么做,肯定没有办法了。”
楚绍在一边附和,“是啊,拆东墙补西墙,不是事。”
刘子超一脸敬佩,“太子说得对,就是这么个理。”
负债太大,老孙头被逼得无心做生意,生意越来越差,最终包子铺彻底关门,赵记、王记质铺逼债更加疯狂了。
他们抓住老孙头,给他灌辣椒水、倒吊,残酷折磨。
不仅如此,还把他儿子捆起来,更要扬言要把他女儿卖到窑子里。
每天,两家质库的打手们轮流守在老孙头家门口,监视着老孙头一家人,去哪都有人跟着。
一天晚上,心力憔悴的老孙头放火烧了自家屋子,一家人全部葬身火海。
周山、楚绍听到这,脸色悲愤。
刘子超继续说第二个案例:
在长州长东县,有一个名叫胡庆收的茶商。
因生意周转需要,他从长州李记质库借了五百两银子,利息为二分,也是等额还款,也有罚息等。
胡庆收用这笔钱去南方购买茶叶,本想着能大赚一笔。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他在返程途中遭遇了一场凶猛的山洪,所有的茶叶都被洪水冲走了,让他一下子血本无归。
胡庆收回到长州县后,变卖家产来偿还债务。
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归还了李记质库三百两银子,仍欠二百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