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中文网

三五中文网>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三分练,七分吃,剩下九十分靠睡觉(第2页)

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三分练,七分吃,剩下九十分靠睡觉(第2页)

皇帝陛下在浙江推行还田令,是惩罚,是对仁和县遭遇大火的报复,但陛下的报复和盛怒,似乎只给浙江带去了短暂的苦难,而后就迎来了堪称是辉煌的发展。

浙江拥有了整个大明最多的工坊、最庞大的匠人人口、如同江海一样的白银涌入、道路在变得四通发达硬化路面的路,冠绝大明,浙江能够生产大明所有的货物,甚至包括了皮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浙东运河修通后,本来被认为不会有多少船航行的浙东运河,漕船头连着尾,铺满了整个浙江。

这就有了另外一个自然而然的思考:是否要牺牲小部分,即被还田的势要豪右、乡贤缙绅的利益,来换取整体的发展。

这里面有个难解的问题,今天可以牺牲这一小部分人,明天就可以牺牲另外一部分人,后天就轮到自己了。

大明的风力舆论,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

“天下困于兼并,还田,从来都不是什么牺牲乡贤缙绅,而是还债!这些乡贤缙绅、势要豪右手中累累血债,朝廷没有代万民追索他们的罪责,本身就是为了天下安定!”

“要我说,就不要执行什么还田,讨论什么时候还田了,而是均田!直接白没侵占的田亩,将田土还给农户!”大明着名自由派魁首李贽,站在太白楼,面色涨红,举着手奋力的说道。

李贽觉得还田这种手段,还是太温和了。

可考虑到陛下是继承大统,均田这种手段,也确实不太合适。

李贽和另外一名江南大儒高攀龙在辩论,二人在风力舆论场上,可谓是针尖对麦芒。

尤其是高攀龙治学矛盾说和阶级论后,和在江南完全两样,言必称矛盾,而且和多数意见篓子不同,高攀龙非常喜欢阶级论,并且对阶级论十分的推崇。

高攀龙认为阶级论三卷,阶级、分配、斗争,是解决任何矛盾的不二法门,是治国之纲常,他觉得任何士大夫都应该精通矛盾说,而任何一个官员,都应该精通阶级论三卷。

因为深翻和翻身引发了一轮风力舆论上的冲突,李贽和高攀龙的观点再次形成了区别。

“天下没有掉下来的馅饼,还田已经是朝中拿出来的最好办法了,不制造更大的社会风波,去改变阶级之间的鸿沟,你说的均田,我不赞同。”

“而且还田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商品经济初步形成,脱离了这个基础去讨论还田还是均田,没有任何益处,尤其是对百姓而言。”高攀龙坐在椅子上,他并不激动,语气平稳。

对于是否以小部分人,即乡贤缙绅为主的地主阶级为代价,换来进一步发展,二人认为有必要的。

高攀龙和李贽最大的争议点一共有两个,第一个是李贽认为应该均田,而非还田,而且他认为应该立刻开始推动天下还田,而不是像现在一样,一个府一个府的做;

高攀龙则主张事缓则圆,认为应该还田,而且要缓步进行,在不合适的地方推行不合适的政令,是在害民;

“你怎么不去贵州均田呢?”高攀龙看着面色通红的李贽,想了想,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李贽嘴角抽动了下,高攀龙擅辩确实不那么好对付,李贽只好说道:“云贵川黔有很多的土司,并不适合推行还田为主的田策!那边甚至连田制都没有。”

“那甘肃呢?”高攀龙继续问道。

“甘肃连个地主都没有。”李贽沉默了下,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高攀龙这才站起来,对着太白楼里所有的儒生说道:“大明很大,地域广袤无垠,天南海北,各不相同,因为自然禀赋不同,发展不均衡是完全正常的,所以要因地制宜,而不是因为浙江的成功,就急匆匆的推向天下各地。”

“我反对盲目乐观的认为,浙江的成功,会在整个大明成功。”

高攀龙说到这里,停顿了下来,看向了李贽,等待着李贽的回答。

“你说得对,但我还是支持天下还田。”李贽抬着头,他首先认可了高攀龙的观点,才继续说道:“你自然可以站在朝堂、大局的角度去考虑,我真的做过农户,我知道,农户已经到了极限了,他们需要探出头来喘口气。”

“他们埋在心底的怒火,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地步,甚至这些怒火,已经在大明的土地上开始燃烧,再不及时扑灭,就有燎原之势了,到那个时候,再进行扑灭,为时已晚。”

“他们已经等不及了。”

高攀龙讲的是道理,李贽讲的是民心所向,又吵了几句,谁都说服不了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