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中文网

三五中文网>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天朝上国的根本:伐无道(第3页)

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天朝上国的根本:伐无道(第3页)

“不不不,你想错了。”朱翊钧摆了摆手说道:“他们越是这样说,百姓们才能更加清楚的认清楚自己的阶级,更能看清楚这些势要豪右们的嘴脸,而不是丫鬟心疼锦衣玉食的小姐。”

丫鬟心疼锦衣玉食的小姐,就是侯于赵在写《翻身》和《深翻》时,遇到的最大阻力。

被朘剥的佃户,无法理解朝廷的政令,拒不配合,甚至还配合乡贤缙绅的鼓噪,反对朝廷还田,将田还给这些乡贤缙绅。

有的时候,认清自己的阶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甚至一辈子都无法清晰的认清阶级,建立更加明确的阶级认同,这对大明推行还田、推行生产关系改革,是一种的阻碍。

蜕变也需要时间。

这些个势要豪右、富商巨贾,雇佣的这些笔正,嘴脸越是丑陋,百姓们看的越是清楚。

“原来是这样。”李佑恭这才意识到自己年轻了,礼部放任这些杂报不管,别有用心,李佑恭摇头说道:“这些读书人,可真是太坏了。”

陛下日理万机没有精力,礼部官员专门管这些的衙门口,也没有这种精力?直到陛下说明白,李佑恭才知道,这又是读书人‘宽仁’的具体体现了。

“这篇文章,倒是写的不错,送到邸报刊发。”朱翊钧将一本杂报拿了出来,自己批注了一番,递给了李佑恭。

这篇杂报的题目是《心理轻重辩正》,整篇文章都是文言文,不是俗文俗语,引经据典,非常非常的难以看明白,但其实非常有价值。

心学认为:先进的思想有了先进的制度,先进的制度下,才能发展出先进的生产力;

而万历维新以来的理学则完全相反,认为:先进的生产力,才能催生出先进的制度,才能诞生先进的思想;

而这篇文章的笔正,是翰林院的一名翰林,他觉得这种讨论完全没有任何的意义。

因为历史证明,过于完善的制度,会限制生产力的发展,这代表着心学路线的错误;

而历史也证明了,先进的生产力,也无法直接催生出先进的制度和思想,所以才会出现考古式科研这种荒诞不经的事情。

大明万历开海的造船业,对龙江造船厂进行了完全的考古,甚至从茅坤手中得到了永乐时候的《郑和出使水程》,才解决了牵星过洋术、针图、福船设计制造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万历二十一年,大明还在研究《郑和出使水程》的旧案。

所以,这位翰林院翰林认为,心学和理学,不应该是对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只有与生产力相匹配的制度、文化、思想,才能真正的向前走。

过于超前的、不符合当下生产力的思想,并不先进;过于先进的生产力,没有匹配的制度、文化、思想,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朱翊钧对此非常认同,矛盾说已经逐渐成为了显学,可是阶级论的前三卷,依旧很少有士大夫愿意治学,甚至写出阶级论第四卷的朱翊钧,也从没有公开过第四卷。

万历维新进程中的大思辩一直在持续不断的进行着。

万历二十一年腊月,寒风吹过了大明的京师,今年的北方,没有下雪,不仅京城没有下雪,陕西、山西、甘肃、绥远、北直隶等多地,都没有下雪,大明皇帝下旨修省,去了祈年殿为万民祈福。

皇帝在祈年殿住了足足七天,依旧没有感动上苍,一直到春节,大明京师的天空,依旧笼罩在寒风中,却没有一点点要下雪的征兆。

整个京堂百官,连上奏疏、去通和宫拜年都小心翼翼,生怕触怒了陛下,惹的陛下不快,遭了无妄之灾。

陛下公正,从来不会迁怒,但这个时候跳出来,就有点讨打了。

一直到正月初四这天,寒风突然停了两个时辰,天空飘起了小雪,而后小雪变成了大雪,这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深,才算是停下,天空才开始放晴。

虽然这场雪只存在了三天时间就消融了,但完全足够了,至少把蝗虫卵都冻死了,来年就是普遍干旱,也不会出现蝗灾,那才是寸草不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