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好事,但辽东诞生乡贤缙绅又不太可能。
但凡是有点积蓄,全都跑了。
辽东很难成规模的诞生大批的乡贤缙绅,而辽东必须要有一个中坚力量、中坚阶级,来维持地方稳定,侯于赵在长达二十年的思考中,只想到了两个字,工匠。
朱翊钧和侯于赵聊完之后,简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侯于赵可能是整个大明最了解、最清楚田制的人,他在关外垦田,在浙江还田,保证还田政令不被破坏,他既做到了开拓有序,也做到存量再分配,是户部尚书的不二人选。
也不怪张学颜心心念念,一直要他回京了。
找个能用的人,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陛下,西南传来捷报,海龙屯被攻破了!杨应龙及一众子嗣,全部被活捉,正在押解入京!”一个缇骑急匆匆的走了进来,将一个信筒呈送御前。
朱翊钧检查火漆,打开信筒,看完了里面的塘报和几本奏疏,露出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笑容。
这次,还是他赢。
朝中之前就有一些人反对出兵,认为柔远人更好一点,主要省钱省力省心,海龙屯高一百多丈,易守难攻是要塞山城,打这个地方伤亡过大,一旦四川汉军有了二心,那养寇自重,变成烂仗的可能性很大。
尤其是庙算六个月结束的战争,拖拖拉拉打了八个月,朝中这种声音再次高涨。
但以皇帝为主的主战派,再次赢了,海龙屯打下来了,也没有变成烂仗。
曾省吾反复跟皇帝说:四川汉兵可信。
可他说再多,也挡不住朝廷士大夫们的怀疑,还不如打一仗来看,这一仗打完,确定了四川汉兵确实可信。
朱翊钧也完全明白了,为何会拖延一段时间,塘报里写的非常清楚。
刘綎和梁梦龙,一直在围三缺一,把杨应龙和他的同党,赶到海龙屯这个地方,一举歼灭。
二十八路大军进剿,八个月时间,拔了一万一千多座苗寨,把当年诸葛亮放的铜鼓,收回了大半,超过三千面铜鼓,堆积成山。
梁梦龙对这些铜鼓有了新的安排,他把这些铜鼓放到了贵州府、大理府和重庆府三府,而不是把铜鼓直接送到朝廷来。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把铜鼓全部收回,这些土司恐怕会弄出新的信物来,不如让铜鼓留在西南,仍旧是信物,但被朝廷直接管辖。
授官不授鼓,将象征着权力的信物,牢牢掌控在朝廷手中,这样一来,就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用担心这些土司散而不灭,聚集起来再建土司。
这一万一千多个苗寨,日后他们的洞主、酋长都需要到三府来寻求任命,这么做可以极大的加快改土归流。
一鱼三吃,消灭不臣播州杨氏、清理杨氏同党、加速改土归流,这就是梁梦龙给出的答卷。
要赢,不仅要军事上赢,还要在政治上赢。
“好好好!老赵啊,你看看这个。”
“梁梦龙的办法很好,就按他说的做!下章兵部,按制论功行赏!”朱翊钧想了想说道:“从宫里给120万银,犒赏此次征战军兵。”
经过此战之后,西南诸多土司,最起码能安稳二十年,大明对西南开拓、对东吁的开发,又能持续进行二十年,给云南打下一个出海口,不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侯于赵想纠正陛下的称呼,最后还是算了,陛下之前还叫他侯爱卿,情急之下,还是喊出老赵两个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