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川中空虚,一个杨应龙,万余人的汉兵,就足够摧枯拉朽的把杨应龙碾死了。
“那就由大司徒督办此务,需要什么,就跟着朕说,最重要的是赢,赢了之后再说其他。”朱翊钧对西南不太了解,他最远也就是去过浙江义乌,还是听曾省吾的比较好。
“谢陛下隆恩。”曾省吾再拜,俯首领命。
第一批给川中汉军换装的新式火器,已经运抵成都,有这批火器,完全能够把杨应龙引以为傲的海龙卫,夷为平地了。
曾省吾是兵部尚书,他深知大明新式火器的厉害,内铜外铁、铸锻一体、床削钻镗的新式火炮,一斤火药发挥的威能,是过去的三十六倍,这绝不是夸张的说法,而是经过了长期度数旁通测算的结果。
就单单颗粒火药对火器的增幅威力,就有二十余倍。
大明正在步入全火器时代,排队枪毙战术,正在快速从京营、水师向边军推广。
时代,真的变了。
曾省吾归班,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发现陛下不懂驭下之术。
哪有下面臣子,还没请求,皇帝就做出了缺什么就说话的承诺?这根本是把责任揽在自己头上,把功劳推给臣工。
曾省吾又觉得,这种开诚布公、坦坦荡荡的做法,才是明君圣主应有的姿态,得到陛下的许诺,曾省吾就可以放心大胆的做事了,把当年对都掌蛮做的事,再做一遍就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陛下,臣奏闻海漕之务。”吏部尚书梁梦龙,一直活在张居正影子里的弟子,出班奏闻海漕之事。
梁梦龙在万历九年回京做了兵部左侍郎,同年张居正开始完全还政,作为首辅,他开始切割吏部事务,万历十二年,梁梦龙由兵部转吏部做了吏部尚书,被人称之为影子尚书。
因为梁梦龙几乎事事都听从恩师张居正的吩咐,梁梦龙这十几年,就干了一件事,大明海漕。
梁梦龙用了足足半个小时辰的时间,详细汇报了大明海漕的发展过程,制度的变迁,时至今日,他可以问心无愧的说一句,大明海漕已然大成功,成为了大明继京杭大运河之后的第二根南北沟通的大动脉。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朱翊钧和大臣们一起听取了梁梦龙的汇报之后,由衷的赞叹道:“梁爱卿,实乃大明干臣也。”
“朕尤记万历二年,梁卿面圣,言海漕之事,不攻腠理则血脉,不攻血脉则胃肠,诚亦利便哉。”
这句话是梁梦龙的原话,也是他对海漕孜孜不倦追求的原因,是一句医理,他在给大明看病。
大明病了,尤其是京杭大运河这条大动脉,经过了两百年的运行,已经不堪重负,同时,河漕上爬满了吸血的蠹虫,就这么一根大动脉,如果不医好,大明离死不远了。
经过了十九年的海漕制度的建设,京杭大运河这条大动脉疏通了。
海漕试运,释放了河漕的运力,运河经济带已经形成,两岸灯火通明,昼夜不息,迸发出了极大的经济活力,地方衙门也有动力、有银子去疏浚河流。
两根沟通南北的大动脉,河漕和海漕,形成了掎角之势,左击则右援,右击则左援,互相补充补强,双循环,让大明南北在经济上成为了一个整体。
“承蒙陛下谬赞,臣有《海运严考》呈送。”梁梦龙感谢了陛下的夸赞,呈送御前一本书。
海运严考,包含了:海道总图、咨访海道、试行海运、海道蠡测、海道捷径、海道口岸、海道里数、海道日程、海道湾泊、海道通禁、海道限到、海防巡检、水师海巡等等诸多内容,是大明海漕长期实践的经验合集。
朱翊钧决定看完后,放到偏殿政字橱窗去,永久保存。
“看赏。”朱翊钧挥手,示意冯保把早就准备好的紫微少宰星,赏赐给梁梦龙。
这是早就准备好的恩赏,甚至连梁梦龙的生平,都已经镌刻在了金牌之上,巴掌大,一斤重,满绿翡翠,另有三十六枚满绿蛋面,传家之宝。
朱翊钧也不知道赏赐这位影子尚书些什么东西好,梁梦龙宁愿做影子尚书,也要把海漕做到极致,他甚至不想进步,只想把自己负责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