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曼显然已经想过这些,大手一挥,“技术不是问题,开源爬虫框架、文本情感分析工具都在发展,咱们可以拉计算机系的人入伙。”
“理论基础,咱们这篇论文就是打地基,伦理问题确实棘手,但咱们定位是学术研究、公益预警,不涉及商业操控,数据脱敏处理,或许能走通。至于钱。。。。。”
张曼曼看了看小李厨子,又看了看梁灿,嘿嘿一笑,“还有,我可以去找泡你马聊聊?”
李乐没立刻回答,手指头摩挲着纸杯杯粗糙的杯沿,张曼曼这个突如其来的构想,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他心里荡开了一圈圈涟漪。
资料室里再次安静下来,只有张曼曼略显急促的呼吸声。
窗外,天色更暗了些,槐树的影子在玻璃上拉得老长。远处传来隐约的自行车铃声和学生的喧哗,属于现实世界的声响,此刻却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乐的目光落在桌面上散乱的文件上,那里面埋藏着即将在虚拟世界点燃的火焰,也孕育着张曼曼描绘的那个庞大而危险的“舆情实验室”的雏形。
虚拟空间,舆论浪潮,社会映射。。。。。这些原本只是论文里冰冷的术语和眼前一个操作计划。
但张曼曼的话,却像推开了一扇窗,却推开了一个更真实的田野,一个正在急速膨胀、深刻重塑现实社会的数字疆域。
“曼曼,你这想法,有点意思,”李乐终于开口,“咋想到的?”
“也没怎么吧,就前几天和闻老师一起去京城青年报找她哥吃饭的时候,在那边见到一个叫姚远的哥们儿,正在抱怨现在的舆情处理,要么拖着装死,要么甩锅,往上甩,往下甩,就不往自己身上背,而且,事闹大了,上面才知道,巴拉巴拉的。”
梁灿也终于停下了转笔,把铅笔往桌上,胡塞尔的大部头上一拍,“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现在得加上在线存在了,这个,我看行,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网眼儿?”
李乐和张曼曼对视一眼,嗯,没错,都想到了另一种套在大白腿上的东西。
“名字早着呢,”李乐放下杯子,“虚拟空间,早就不再是现实的简单映射。它已经是另一种形态的现实,有它自己的运行法则、权力结构和毁灭性能量。”
“这次,郑宇哲只是撞到枪口上的一个小卒子,他背后,是这套新法则的冰山一角。”
“如果搞这个监测机构,不是为了当什么网络世界的预言家或者救世主。是为了理解它,驯服它,至少,在它掀起毁灭性浪潮之前,给岸边的人提个醒。”
“是吧?也是。”张曼曼不住点头。
“你别点头,我想起来个事儿,你刚说啥?”
“啥?”
“跟闻老师干嘛去了?”
“啊,我说啥了?没有!”
“阿灿,他说了吧?”
“听着呢,京城青年报,闻老师的哥哥。”
“嚯,这就,见大舅哥了?”
“没,我没说,不,没见!”
“哟,宁死不屈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