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井石根连续口述了数封措辞一封比一封严厉的电报,质问其意图,命令其停止前进,立即向司令部报到。
但这些电报发出去后,都如同泥牛入海,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回应。
同样焦虑也弥漫在京都的参谋本部。
大本营收到的信息更为混乱,一方面是关于四个关东军师团异常西进的报告,另一方面则是松井石根雪片般飞来的求救和控诉电,指控鹰崎拓人真的煽动关东军部队“叛乱”。
大本营的大佬们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内讧惊呆了。
他们试图直接联系各师团长,但得到的回复同样暧昧不清。
第四师团松井命回电称“部队正在执行特殊警戒任务,确保南京地区稳定”。
第二师团则称“正在按预定计划向战区开进”。
第101师团和第12师团的回复则更加含糊,避重就轻。
这种集体性的、,心照不宣的“沉默”,让京都感到事态严重。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违令或派系摩擦,而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武力示威,其背后牵扯的势力盘根错节。
强行下令镇压?且不说能否成功,一旦日军内部爆发大规模火拼,国际舆论将会哗然,侵华战局也可能彻底崩溃。
放任不管?松井石根的地位不保,军部中央的权威也将荡然无存。
大本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只能一边紧急磋商,一边向各方发出“保持克制”,“等待命令”的空洞电文,试图进行斡旋,但效果微乎其微。
四个日军师团的急行军,也引起了其他方面的密切关注。
沿途偶尔遭遇的小股华夏军队残部或游击队,原本准备拼死一搏,却惊讶地发现这支庞大的日军队伍似乎对他们毫无兴趣。
日军先锋部队往往只是进行威慑性射击,驱散他们,然后便毫不停留地继续赶路,根本不像是要清剿扫荡的样子。
一些胆大的游击队指挥官甚至偷偷尾随观察,发现这支日军纪律相对“严明”,没有像其他日军部队那样烧杀抢掠,而是埋头赶路,这反常的景象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将情报层层上报。
在南京外围,已经攻入城内的华中派遣军各部,也陆续收到了友军“兵临城下”的消息。
起初是疑惑,继而是不安。
一些师团长,如第六师团长谷寿夫,第十六师团长中岛今朝吾等人,急忙向松井石根询问情况,但得到的只是含糊的安抚和严令坚守阵地的指示。
一种“背后受敌”的恐慌情绪开始在部分日军官兵中蔓延,他们刚刚经历过残酷的攻城战,身心俱疲,实在无法理解为何“自己人”会突然以战斗姿态出现在后方。
而在这场沉默行军的背后,真正的导演,天津的周正青,则通过几条绝密的单线联络渠道,静静地掌控着大局。
他并不需要直接下达具体指令,他早已通过利益捆绑,派系运作和关键时刻的推力,为这几支师团设定了行动的“惯性”。
他知道,只要他们朝着南京前进,就是对松井石根最强大的压力。
他像一位高明的棋手,看着棋盘上的棋子按照预定的轨迹移动,等待着对手陷入绝境。
四股铁流,在江南冬日的原野上沉默地奔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