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抬起头,目光坦诚而忧虑地看着朱胜,一字一句道:
“陛下,综合各方情报。
郭靖恐推断……此番蒙古铁骑南下,大明很可能需独力面对这滔天洪峰。
此乃自大明立国以来,前所未有之危局。”
郭靖这番话,如同层层加码的重锤,让殿内的气氛愈发凝滞。
戚继光眉头紧锁,手指下意识地摩挲袍服上的纹路;
司马懿眼神闪烁,脑中急速计算着各方势力的权衡与变数;
诸葛亮轻摇羽扇的速度也慢了下来,目光投向殿外北方天际,仿佛已见烽烟;
然而,御座之上的朱胜,在听完这几乎令人窒息的分析后,却只是将叩击扶手的手指蓦然一停。
“果然,是要举世皆敌了。”
“不过还好,起码只是袖手旁观,不是组成大明包围圈。”
“只要大明战场上顶住蒙古铁骑,那些看戏的肯定也不敢当出头鸟。”
想到这里,朱胜淡淡一笑。
随即挥了挥手,姿态从容,仿佛驱散的只是一片微不足道的阴霾。
“无妨。”
两个字,清晰有力,掷地有声,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
“纵然是独力面对,那又如何?”
朱胜的声音依旧平稳,却透出一股强大的自信与睥睨山河的帝王气魄:
“我大明立国至今,栉风沐雨,何曾惧过挑战?
近年来整饬武备,革新内政,练新军,固边墙,广积粮,造火器,所为便是今日。
朕,对如今的大明军民的忠勇,对戚卿等将士的韬略,对诸葛先生等贤臣的智慧,有十足信心。
他要战,那便战!
朕正要看看,是他蒙古的铁蹄硬,还是我大明的江山牢。
当年俺答汗万余铁骑便可包围京城的事情,绝不会再发生。
蒙古帝国是初兴帝国,处于巅峰,我大明难道不是鼎盛之帝国吗?”
朱胜的语气斩钉截铁,那股凛然无畏的气概瞬间冲淡了弥漫的忧虑,让殿内众人精神为之一振。
戚继光见状,心中一定,身为兵部尚书,他立刻抓住关键,再次向郭靖追问:
“郭将军,即便不知具体方略,
以你对蒙古军制和铁木真用兵习惯的了解,对其可能采取的进军路线、常用战法,总有些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