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合亲自担任了“巨浪”计划的“总设计师”。
“各位,”他开门见山,“保定的胜利,代价巨大。这证明,我们的工业,还不足以支撑我们打一场低伤亡的现代化攻坚战。所以,我需要你们在接下来的六个月里,为我,为我们的战士,打造出两件足以碾压敌人的决战兵器!”
他拉开了第一块黑布,露出了一副全新的设计草图。
“第一件,代号‘玄武’!”
图纸上,是一个外形低矮、狰狞的钢铁怪物。它没有炮塔,车身正面,是近乎完美的、由宫泽健介提供的倾斜角度达60度的“楔形”装甲。
“宫泽先生的冶金技术,和我们缴获的日军装甲配方相结合,已经可以让我们小规模生产出40毫米厚的均质钢板。”
张合指着图纸,“我要你们不计成本,用双层!甚至三层的倾斜装甲,去堆砌它的正面!我要让它的正面防御,等效超过100毫米!”
“它不需要炮塔,因为它不是坦克。它是‘突击炮’!”
“在它的正面,给我装上我们能造的、口径最大的火炮!120毫米!
甚至150毫米的重型榴弹炮!它的唯一任务,就是在八百米外一炮轰碎冈村宁次的任何一个混凝土碉堡!”
“它的动力,就用‘铁牛’的改良版发动机。速度慢,没关系。我要的,是坚不可摧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的工程师,都被张合这个疯狂而又大胆的设计给彻底震撼了。
这,已经完全脱离了“铁牛”的范畴。这,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重型突击炮!
“第二件,”张合拉开了第二块黑布。
上面,是那台“双黄蜂”发动机的精密解剖图,和凌峰带来的P-51“野马”的结构图。
“代号‘飞马’!”
“我知道,我们造不出‘双黄蜂’。但是,”
他看向凌峰和伊藤,
“凌教官的滑翔机学校,已经为我们培养了第一批敢于飞上蓝天的勇士。伊藤先生和宫泽先生的研究,也让我们在材料学上有了突破。”
“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开始。造一架我们自己的‘教练机’!木质结构,帆布蒙皮。发动机,就用我们现有的、最成熟的卡车发动机,进行极限减重和改造!”
“我不要它能战斗,我只要它能飞起来!能飞得稳!能为我们培养出更多、更合格的飞行员!”
“‘玄武’,是我们的陆上之王。‘飞马’,是我们的天空之眼。”
“这,就是‘巨浪’计划的工业核心。半年,”张合伸出手指,“我只给你们半年时间。半年后,我要在太原看到一支由‘玄武’和‘飞马’组成的、全新的钢铁军团!”
在兵工厂的炉火被重新点燃,日夜不熄的同时。
根据地西郊,一片被圈起来的、方圆十公里的巨大无人区里。
另一场地狱式的“修炼”,也拉开了序幕。
“巨浪”计划的另一个核心,是军事思想的彻底变革。
楚云飞,这位独立旅的“战术大脑”,被张合任命为“城市攻坚战术研究室”的总负责人。周卫国,这位“铁流”的指挥官,则担任副手。
保定之战的战损报告,像一根刺,深深地扎在这两位骄傲的指挥官心里。
他们开始在张合的指导下,用最残酷、最贴近实战的方式,去重塑独立旅的作战灵魂。
一座1:1比例的、仿造北平城防体系的“模拟城区”,在数万民工和工兵的努力下,拔地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