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合,再次扮演了“总设计师”的角色。他将后世了解的、关于“空心装药破甲”的基本原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画图、讲解,告诉给了兵工厂的工程师们。
“……记住,我们不是要用动能去硬砸,而是要用一种聚焦的、高温的金属射流,去‘烧穿’它的装甲。”
这个理论,在当时听来,如同天方夜谭。
但伊藤和那些工程师们,在经过了最初的震惊和怀疑之后,很快就沉浸到了这种全新的、颠覆性的武器原理之中。
他们成立了多个攻关小组。
一个小组,负责研究的配方,如何调配出能够产生最高爆速和温度的。
一个小组,负责研究药罩的材料和形状。他们用铜、用铁、用各种合金,反复试验,寻找能形成最稳定、最具穿透力金属射流的“黄金弧度”。
还有一个小组,负责设计发射装置。他们尝试过用滑膛枪管,尝试过用迫击炮的原理,最终,设计出了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但却行之有效的、类似于“掷弹筒”的肩扛式发射器。
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和爆炸。
在一个月后的试验场上。
当一名战士,扛着一个造型有些古怪的、长筒状的发射器,扣动扳机后。
一枚拖着尾焰的炮弹,呼啸着,飞出了一百米,准确地,命中了一辆作为靶子的、缴获来的日军九五式轻型坦克的正面。
“轰!”
一声巨响。
炮弹爆炸的地方,并没有出现巨大的弹坑。
但在那厚达12毫米的钢制装甲上,却出现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边缘呈融化状的、平滑的圆形穿孔。
一股青烟,从穿孔中,袅袅升起。
当战士们,打开坦克的舱门时,发现里面的假人,已经被高温高压的金属射流,撕成了碎片。
“成功了!”
整个试验场,爆发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热烈的欢呼。
这支被命名为“龙牙一式”的单兵火箭筒,虽然射程近,精度差,但它却让独立旅的普通步兵,第一次,拥有了在正面,挑战敌军坦克的资本。
它,是步兵的“屠龙之牙”。
与此同时,在“凤凰”特战旅的训练基地里。
楚云飞的反装甲特训,也进行得如火如荼。
他将缴获来的、所有还能开动的日军坦克和装甲车,都变成了队员们的“活靶子”。
队员们,三人一组,被称为“猎杀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