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知自己几斤几两,哪些能做,哪些不能碰。
正因如此,他对这类空头许诺毫不心动,始终保持着清醒与克制。
表面上,他依旧不卑不亢,言辞中充满谨慎与务实。
对藩王的“赏识”表示感激,同时又流露几分“忧虑”与“为难”。
态度既不拒人千里,也不贸然应承。
他深知,若全盘拒绝,等于打了对方面子。
万一哪日藩王真成了皇帝,被小心眼记恨,那就祸患无穷。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因此,他象征性地接受了一些不伤大局的经济利益,让对方觉得仍有希望,也算维持了一条沟通渠道。
甚至有意提供一些无关痛痒、外界稍加打听也能得知的消息。
但一旦触及底线,军事物资输送、说服宁远伯府。
林向安的态度立刻坚决而委婉:
“王爷雄才大略,晚生心怀敬佩。
只是粮秣牵涉甚广,暗处明处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一旦有失,满盘皆输。
伯府世代忠良,皇上,维护京畿安稳,此等事宜,绝无可能参与。
晚生更无胆力开此口,恐反累及诸方。”
一句话,把风险抬到极致,又借伯府的中立立场做挡箭牌。
然而,这样还不足以让对方死心。
林向安顺势把水搅得更浑,暗暗将压力引向另一边:
含蓄地表示皇长孙那边也不断施压,自己左右为难,唯愿藩王体谅。
如此一来,谋士反倒不敢过于逼迫。
因为再推得太紧,只怕真把人逼到对立面。
林向安要的就是这个平衡:
既不彻底得罪任何一方;
又让双方都明白,保持他中立、甚至拉拢他,比毁掉他更有价值。
毕竟,此刻他是稳定京城粮价的关键人物。
一旦动他,立刻大乱,对谁都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