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那些家丁们讲,他的妻子能失而复得,也是这位小公子的功劳。
李忠原本正愁家里没有好吃食招待客人,可那位小公子却很严肃的告诉他,不得加餐,他们平日里吃什么,他便要吃什么。
李忠起初有些不解,后来琢磨了一下,也想到估计这位小公子是哪位达官贵人家的公子,来乡下体验生活了。
于是便照做,家里的粮食泡了水,但农家是不可能把粮食丢了的,便做了顿杂粮糊糊。
好在是收成的红薯在角落里没被冲走,顺带还煮了几块红薯。
李忠妻子做饭的整个过程中,朱慈烺都很是认真的观看,只有在不明白的时候,才出口询问。
因为张世康告诉他,出一趟宫不容易,出去了便要多长长见识,不仅是军营里,还有民间,尤其是最底层的百姓。
身为大明储君,若不知民间疾苦,即使军队再厉害,也是无根之木,朱慈烺深以为然。
少说多看仔细观察,是张世康对他的第二个忠告。
“小公子,此物名曰红薯,软糯香甜,极为可口,而且不挑地,产量也比麦子高不少,您尝尝。”
李忠说着递过去一块红薯来,朱慈烺正要接,一旁的洪秀成却先接了过去,并掰下一块塞进了嘴里。
李忠有些疑惑,朱慈烺便皱了皱眉头有些埋怨,整个做饭的过程他可都是盯着的。
‘这便是师父费尽心思推广的新作物吗?’
朱慈烺将红薯拿在手上审视,而后咬了一口。
味道确实不错,百姓主粮里鲜少有带甜味儿的,而人对甜味儿的喜欢可是刻在骨子里的。
杂粮糊糊不怎么好喝,而且一顿饭连个配菜都没有,就算加上红薯,也仅仅是果腹,朱慈烺忍着喝了半碗。
可是李忠一家却吃的香甜,他剩下的半碗也很快被这家人的孩子消灭。
“这都是国公爷的功劳,若是没有他老人家,我们李家早死绝了。”李忠看向桌子上的牌位,嘴里没口子的夸赞。
“你说的是镇国公吗?”朱慈烺询问,并站起来走向那个牌位。
“那是自然,正是公爷收拾了那些为富不仁的乡绅,俺们老百姓才有田可种。
正是公爷推广的红薯、土豆,俺们家才能偶尔吃上一顿饱饭。
小公子是不知道当初这里的情况,村子周围的榆树都死绝了,榆树皮吃光了,就吃草根,隔壁村的老张头饿急眼了吃那观音土,活活给憋死。
如今的情况小公子也看到了,即使闹了这么大的灾,但咱们李家村的,没有一个出来闹事的。
为啥?因为家里有吃食,有田地,只要挨过这次大灾不饿死,希望就是有的。”
说着,李忠便拿起那牌子认真擦拭,朱慈烺眼睛瞪得老大,因为他看到了长生牌上的名字。
李忠没注意朱慈烺诧异的表情,只是自顾自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