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中文网

三五中文网>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 第920章 宗藩条例折中(第2页)

第920章 宗藩条例折中(第2页)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各脉的支脉即便沦为普通百姓,也有主心骨,也在地方有靠山。

“减禄俸,以纾国用!”“严支系,以杜冗滥!”秦王提出的自领三成俸禄五服外宗亲悉归民籍……

这些条款虽然严苛,剥夺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特权,但经过大半年的争吵、抗议,尤其是皇帝派遣的“藩卫”进驻各王府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紧张感,早已让大多数宗室郡王明白,朝廷是铁了心要改革,再硬抗下去,恐怕连这最后的底线都保不住。

奏疏传阅之后,各地藩王的反应迅速而微妙。

强硬的声音几乎一夜之间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份言辞恳切的上奏。

各地亲王、有影响力的郡王纷纷上书,口径出奇地一致:“伏读秦王奏疏,披沥肝胆,深明大义!其所请‘存玉牒、守主脉、减禄俸、严支系’四款,实为保全宗室血脉、纾解朝廷忧困之良策!臣等感佩莫名,深以为然!若蒙陛下俯允秦王所奏,准其存宗籍于天府,永守主脉之爵,严限支系,大减禄俸,则太祖血脉不致混淆,天潢贵胄得保根本,朝廷国用亦得宽裕。此诚两全其美之道!臣等愿以秦藩为范,凛遵圣意,绝无异议!唯恳陛下天恩浩荡,垂悯宗亲,准如所请!”

一些藩王在奏疏中还小心翼翼地提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请求:若亲王主脉不幸绝嗣,请允许从玉牒所载的同宗近支中择其贤者承袭王爵,哪怕此人已成平民,以确保各藩“主脉”永不中断,香火永续。

朱翊钧看着雪片般飞来的、几乎清一色表示赞同并请求照秦王模式施行的奏疏,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又略带一丝讥讽的笑容。

他深知,这些藩王并非真心认同改革,而是在强大的压力和秦王提供的、能保住最后体面的方案面前,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过,话说回来,朝廷不也在妥协,自己也是在妥协。

对于藩王们提出的“主脉绝嗣则选近支承袭”的请求,朱翊钧几乎没有犹豫,大笔一挥——“准!”

宗藩条例,慢慢的被认可了。

百官们也不上热闹了。

万历十六年到了,不过,因海瑞去世的事情,今年的赐宴被取消,不过,该给朝廷百官的俸银,却没有减少。

在一片祥和,欢愉的气氛下。

朱翊钧在万历十六年的正月尾,下诏。

召见秦王,楚王,晋王,周王等六位亲王入朝。

也就是在万历十六年的三月,六王到了京师,安置在了西苑之中居住。

大明万历十六年三月,北京。

春寒料峭,但西苑内已透出几分暖意。

一场特殊的“家会”在万寿宫举行。

没有丝竹管弦,没有山珍海味,只有清茶几盏。

御座上坐着年轻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下首则坐着被特意召入京城的秦王、楚王、晋王,周王等几位在宗室中极具代表性的亲王。

气氛起初有些拘谨。

朱翊钧打破了沉默,他举起茶盏,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今日召几位入京,不谈国事,只论述家事。宗藩条例,关乎国本,亦系我朱氏一门之兴衰。前番纷扰,想必诸位心中亦有不平。今日,朕开诚布公,与诸位共商。”

而后,天子首先肯定了秦王奏疏的“深明大义”,然后逐一阐述了朝廷的难处和改革的必要性,语气诚恳。

在之前,那是线上对轰,到了线下,两方态度都非常温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